【媒體解讀】精準發力 投資“馬車”勁頭足——前三季度全市經濟發展亮點述評③
10月23日,通格微芯片板級封裝載板產業園項目現場,一棟棟廠房“拔節生長”。
該項目于今年3月正式動工開建,達產后可實現年產100萬平方米芯片板級封裝載板。產品除可應用于MicroLED顯示的MIP封裝,在集成電路半導體封測等領域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項目投資是穩增長、擴內需最直接、最有效的抓手。今年以來,一個個重大項目加快“落子”,為我市經濟行穩致遠提供了堅實支撐。
重大項目“壓艙頂梁”
前三季度,我市經濟始終保持穩定增長,彰顯了強勁韌性和抗壓能力。其中,投資這架“馬車”發揮著關鍵性拉動作用。
數據顯示,1-9月,我市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7.3%,較上月提高0.8個百分點,居全省第12位。
投資發力,重大項目“挑大梁”。
秋高氣爽,正是施工“黃金期”,在天門,沿江高鐵武漢至宜昌段漢北河鐵路特大橋正在進行跨河橋面施工。
為了達到高精度曲面,同時壓縮建設周期,建設者們首次引入鋼箱梁技術,預計在今年12月就能完成全橋合龍。
今年以來,沿江高鐵、武天高速東段、西氣東輸三線中段(天門段)、現代農業產業園(一期)等重大項目加快建設,為我市投資提供硬支撐。
一個大項目、好項目,就是一個新的增長點;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就是一個新的增長極。
市委、市政府高位謀劃,定期舉行重大項目集中開工活動,營造“大抓項目、抓大項目”的濃厚氛圍。前三季度,全市集中開工億元以上重大項目59個,計劃總投資179.76億元。
投資結構持續優化
總量穩得住,質量更要優。基礎設施、產業發展、民生保障等項目全面“落地開花”,不斷優化的投資結構,為高質量發展積蓄新動能。
基礎設施建設“邁大步”——
交通基礎設施“硬聯通”,一條條道路伸向“詩和遠方”。沿江高鐵、武天高速建設正酣,為天門進一步鏈接武漢都市圈、融通全國鋪展未來;國省道改擴建工程,“四好農村路”建設……不斷暢通市域發展內循環。
渡橋湖退垸還湖工程完工、九條河綜合治理工程二期加快實施、沉湖骨干河道治理為流域發展帶來新氣象……一批流域綜合治理項目助力水害成“水利”,“幸福河湖”現代水網建設成效初顯。數據顯示,截至9月份,全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累計完成54.7億元,同比增長8.5%。
工業投資趨勢向好——
在新材料綠色產業園(東區)項目建設現場,車輛穿梭,機器轟鳴,施工正酣。該項目今年9月正式簽約,共引進子項目5個,總投資22億元,其中20萬噸鋁型材加工及陽極氧化、廢塑料再生利用等2個子項目已開工,明年1月可投產;另外3個子項目預計明年6月均可投產,全面刷新我市項目簽約、動工、建設速度。 今年以來,我市聚焦“4+1”主導產業持續精準用力,重點謀劃實施投資額大、關系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創新能力強的項目,以優質高效投資帶動“增量崛起”和“存量變革”。1-9月,我市工業投資增速為14.4%、工業技改投資增速為27.2%,分別較上月上升11.1、24.5個百分點。
民生補短板加快推進——
北湖小學、東湖學校、匯僑學校、高新園初中今年秋季如期開學,新增城區學位1.3萬個;改造老舊小區60個,惠及96棟、1911戶;改擴建農村日間照料中心,提檔升級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從群眾最期盼、最需要處發力,今年以來,我市加快民生領域補短板、強弱項、抓提升,在增進人民群眾福祉上取得新成效,用發展的溫度托起群眾“穩穩的幸福”。
項目招引“風勁潮涌”
10月22日,華夏金晟集團半導體新材料生產項目在我市簽約落地,項目總投資20億元,研發產品主要用于配套全國高端電子信息產業以及醫療、航天、航空、半導體芯片等高科技領域,投產后將形成集裝備制造、技術研發、示范應用于一體的全產業鏈,為我市半導體產業發展提供豐富應用場景和廣闊市場空間。
抓項目就是抓發展,謀項目就是謀未來。我市一邊不遺余力建設項目,一邊搶抓機遇爭取項目、主動出擊招引項目,為“進”扎穩根基、創造條件。
今年以來,我市緊緊圍繞黨中央決策部署,深入研究國家產業政策和投資動向,瞄準重大基建、民生保障和產業升級等需求,系統謀劃一批打基礎、固根本的重點項目,并爭取納入國家和全省發展的“大盤子”。
堅持招商引資“一號工程”地位,創新應用產業鏈招商、供應鏈招商、股權招商、以商招商等各種招商方式,前三季度新簽約項目159個、總投資665.23億元。
與此同時,我市持續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組建項目投資服務中心,堅持“一個項目、一名領導、一個專班、一筆經費、一抓到底”的“五個一”推進機制,千方百計為企業提供全流程、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保姆式”服務,聚合力推動項目早開工、早竣工、早達產。
一個個重點項目匯聚、生長,為全市經濟持續穩增長構建牢固的“穩定器”。
新征程上再出發,天門發展底氣更足、實力更強、質量更高。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