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大村集體經濟丨天門市汪場鎮雷場村:執“集體經濟”之筆 繪就和美鄉村新圖景
傍晚時分,走進天門市汪場鎮雷場村,只見太陽能路燈沿6米寬的刷黑主干道整齊排列,綠茵足球場上孩童追逐嬉戲,狀元墻前村民駐足凝視……一幅宜居和美、生機盎然的鄉村畫卷正徐徐展開。如今,集體經濟“家底殷實”的雷場村,正以穩健的增收步伐,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集體經濟“鼓口袋”,民生工程暖民心
“以前村集體沒收入,想修條路、裝盞燈都難;現在不一樣了,錢袋子鼓了,民生實事一件接著一件辦!”談及村里的變化,雷場村村民小廖滿臉笑意。近年來,雷場村堅持“三資管理+土地流轉+主導產業”發展模式,把黨建引領的“組織力”轉化為集體經濟的“增長力”,如今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已突破20萬元,為民生改善筑牢了“資金池”。
增收路上,雷場村打出“組合拳”:一方面通過對外提供村級服務精準創收,今年已為集體增收10萬元;另一方面深挖閑置資源潛力,清理規范“三資”,今年來新簽訂發包合同3份,累計達15份,規范發包集體土地1200畝、果園8畝、林地6畝、坑塘50畝,為集體再增收11萬元。
集體經濟“富起來”后,雷場村第一時間將實惠送到村民心坎上。抗旱機井新增3口,村級渠道清淤疏通2000米,農田灌溉不再愁;村級主干道拓寬刷黑1780米,組級和生產路硬化近2000米,村民出行告別“泥濘路”;60盞太陽能路燈點亮夜晚,700棵綠化風景樹、1200米新增綠化帶讓村莊四季見綠,曾經的臟亂“邊角地”變成了靚麗“生態線”。
“路寬了、燈亮了、水通了,咱們村越來越洋氣了!”走在剛剛刷黑的村道上,村民雷老伯笑著感慨。
和美項目煥新顏,鄉村“蝶變”入畫來
“以前房前屋后亂糟糟,想找個散步的地方都沒有;現在河道兩岸楊柳依依,健身步道、球場啥都有,日子過得比城里還舒坦!”說起和美鄉村建設帶來的變化,雷場村村民王阿婆難掩喜悅。去年,村“兩委”積極奔走,成功爭取400萬元和美鄉村項目資金,一場“顏值”與“內涵”雙提升的改造就此展開。
項目推進中,雷場村聚焦村民“急難愁盼”:徹底整治農戶“門前四包”臟亂差、房后污水橫流等問題,讓村莊環境清爽起來;翻新村級健身廣場,新建綠茵足球場和橡膠籃球場,村民休閑健身有了好去處;精心修繕雷場學校舊址,保留“書香記憶”;守護知青石,沉淀鄉村歷史底蘊;打理河道兩岸景觀,讓古樹參天庇蔭,楊柳依依拂水,曾經的“舊村落”變成了“打卡地”。
書香文脈潤鄉村,紅色文旅啟新程
“你看,這狀元墻上有咱村712名優秀學子的名字,還有13名博士、68名‘985’大學生呢!”在雷場村狀元墻前,雷場村黨支部書記雷波總會驕傲地向訪客介紹。多年來,雷場村“崇文尚讀、耕讀傳家”的鄉風代代相傳,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優秀學子,今年又有12名學子考上大學,“書香雷場”的名片愈發響亮。
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蘊,雷場村進一步挖掘紅色資源,將“廖學道烈士陵園”這一紅色教育基地與書香文化相融合,打造“書香雷場”紅色文旅路線。游客走進雷場村,既能在狀元墻感受崇文風氣,在學校舊址、知青石觸摸歷史溫度,也能在烈士陵園緬懷革命先烈,接受紅色精神洗禮。
如今,“書香+紅色”的文旅模式,不僅讓村民在潛移默化中提升文化素養,更讓雷場村成為周邊群眾短途游的熱門選擇,為村集體經濟發展開辟了新路徑,也讓群眾的精神生活愈發富足。
“下一步,我們還要繼續壯大特色產業,豐富文旅內涵,讓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談及未來,雷場村黨支部書記雷波信心滿滿。以集體經濟為基,以文化為魂,雷場村正朝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穩步前行,書寫著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