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更強 銷路更寬 民心更順——天門市石家河鎮以干部素質提升叩開高質量發展之門
清晨的陽光剛剛灑向石家河鎮馬溪社區的屋檐,拆遷專班干部小董和同事又一次站定在一戶民居門前。與幾個月前不同,這次迎接他們的不是緊閉的大門,而是主人熱情的微笑。“快進來坐,就等你們來最后確認一下搬遷的細節了。”這扇從“緊閉”到“敞開”的門的背后是石家河鎮干部作風形象深刻轉變的生動縮影——從群眾眼中“念文件的人”變成了真幫實干的“貼心人”。
今年以來,石家河鎮將干部素質提升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點工程,堅決摒棄“紙上談兵”,堅持把“課堂”搬到一線、讓“練兵”融入日常。一場以思維轉變驅動角色轉型、以能力提升賦能基層治理的深刻變革,在這片土地上蓬勃展開。干部們在實踐中實現了從“事務型”向“能力型”、從“管理型”向“服務型”的躍升,為鄉村振興和區域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拆遷現場的信任密碼
“又是來勸拆的?條件談不攏,我們決不搬!”石家河遺址公園拆遷工作啟動伊始,這是專班干部們最常遇到的場景。緊閉的大門、激動的言辭,交織著居民對補償標準的疑慮和對未來安置的擔憂,構成了項目推進中最難啃的“硬骨頭”。
面對困局,石家河鎮黨委意識到,僅靠政策文件的“硬灌輸”無法融化群眾心中的“堅冰”。破局的關鍵在于“賦能”。他們迅速抽調6名骨干組成專班,專班成立后的第一課,別開生面地定為“群眾工作方法論”。
每周兩次的“案例分享會”成了干部的“練兵場”。拆遷專班負責人嚴盟將多年積累的實戰經驗傾囊相授:“關鍵在于轉換語言,把補償標準的‘官方話’,翻譯成老百姓能算得清的‘家庭賬’;更要付出真心,通過幫助聯系租房、解決子女就業這些‘分外事’,去觸動群眾內心最柔軟的地方。”
最初,干部小董的筆記本上記滿了政策條款和簽約進度表;后來,頁頁密密麻麻記錄的,是每戶的家庭結構、特殊困難、具體訴求。“張大爺腿腳不便,評估時需陪同”“李阿姨擔心租房,幫忙留意鎮西頭房源……”這樣的備注隨處可見。他們的工作焦點,從單純的“催促簽約”轉向了全方位的“排憂解難”。
同時,專班將“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原則具象化,在拆遷現場豎起大型公示欄,評估依據、補償方案、每戶結果悉數公開,確保“一眼看懂、一紙算清”。
“之前心里確實沒底,怕補償不透明、以后沒著落。”一位居民坦言,“但這些干部連續來家里跑了七八天,水都不喝一口,真心實意幫我想辦法,把我所有的顧慮都打消了。”
歷時2個月,拆遷任務圓滿完成。這塊“硬骨頭”被啃下,不僅是項目的突破,更是干部能力的一次集體淬火。
暖秋里的企業紓困戰
2024年湖北迎來自1961年以來最暖的秋季,而持續的“暖意”卻為冬裝市場帶來一場“寒流”。天門友承服飾有限公司的倉庫一度堆滿滯銷的外套與長褲,由于氣溫偏高導致訂單驟減,成衣堆積如山,生產線也不得不放緩節奏。“看著滿倉的貨,真是‘抱著金磚餓肚子’!”企業負責人的焦慮,被定期入企走訪的鎮經濟發展辦工作人員敏銳地捕捉到。
“企業有難,我們不能當旁觀者!”鎮黨委第一時間召開專題會議并迅速梳理工業倍增扶持政策,為友承服飾量身定制紓困“組合拳”:從進規入限申報指導,到物流、用電補貼落實,再到貼息貸款對接,一攬子政策精準送達。
與此同時,副鎮長余磊看到了更深層次的問題。“天氣是不可抗力,但銷售渠道不能‘靠天吃飯’。”他提出了一條更具前瞻性的思路:“線下遇冷,線上破局,我們必須幫企業把貨搬到網上去!”
一場政企攜手的“轉型突圍戰”就此打響。鎮經濟發展辦主動化身“聯絡官”,邀請相關職能部門及服裝電商協會專家上門,為企業講解直播帶貨流程、平臺運營規則;同時聯系電商協會進行“結對幫扶”,讓傳統企業能跟著“行家里手”學實戰。
企業內部也快速響應,抽調精干力量組建電商團隊。鎮政府則同步協助,將企業閑置廠房改造為直播基地和智慧倉儲。短短數月間,一棟5000平方米的智慧倉儲拔地而起,一支20人的電商團隊從零起步,學習短視頻拍攝、直播間布景、流量分析……一家傳統的代工企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設計+生產+數字化營銷”一體化運營模式奮力轉型。
汗水澆灌出碩果。2025年初,捷報傳來:友承服飾成功實現工業與商貿“雙進規”,政府扶持資金及時到位,為企業線上拓展注入了強勁動力。如今,企業的直播間里燈火通明,智慧倉儲系統高效運轉,線上訂單持續增長。
“沒有鎮黨委政府的主動‘領航’和精準幫扶,我們可能還在庫存的漩渦里打轉,根本找不到轉型的方向!”企業負責人感慨道。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友承服飾累計工業產值達1803.7萬元,電商銷售額更是飆升至932.4萬元,同比增長率達86.44%。
300米土路的蝶變記
今年6月,石家河鎮北港湖村6組,一條嶄新平整的水泥路如玉帶般蜿蜒在綠意盎然的農家院落間。傍晚時分,村民悠閑散步,孩童追逐嬉戲,勾勒出一幅景美人和的鄉村畫卷。
但3個月前,這里還是另一番景象:一條雜草叢生、最窄處僅容一人彎腰通行的陡峭土坡,是困擾著10余戶村民多年的“心頭刺”。由于地勢復雜、房屋分布犬牙交錯,通組公路始終未能連通至此,村民出行需繞行300多米“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的崎嶇小路。
今年3月,鎮黨委副書記張偉帶領北港湖村聯點干部小高到此實地走訪。這段300多米的路,他們深一腳淺一腳,竟走了足足15分鐘。“鄉村振興,絕不能落下任何一戶!這‘最后一米’的梗阻必須打通!”張偉的話擲地有聲。但破題之路困難重重:路段狹窄、坡地施工難度大,初步設計方案因技術難題幾近擱淺;修路還可能涉及零星占地,需要提前化解潛在的鄰里糾紛。
面對復雜局面,聯點干部小高主動聯合鄉村振興辦同事,化身“一線策劃師”,反復踏勘現場,與設計、施工方一同研究方案,并挨家挨戶走訪,記錄每戶村民對道路走向、寬度的具體想法,將民意民智融入規劃圖;他還充當“調解員”,耐心細致地溝通協調,化解因修路可能引發的占地矛盾。
經過多輪磋商與不懈努力,一個既兼顧工程可行性,又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的“最優解”實施方案終于落地。借著鄉村振興銜接資金項目的東風,這條承載著村民期盼的“連心路”終于破土動工。
3個月后,一條長335米、寬3.5米的入戶路竣工。更令人欣喜的是,以此為契機,一場連帶的環境整治同步完成:疏浚水溝、修整邊坡、硬化院落……整個灣組的面貌煥然一新。“路平了,水溝通了,房前屋后都亮堂了!”村民們燦爛的笑臉,寫滿了獲得感與幸福感。
如今的石家河鎮,干部隊伍朝氣蓬勃,基層治理高效順暢,企業發展勢頭強勁,鄉村振興步履鏗鏘。這支在一線成長起來的“多面手”隊伍,正以實干擔當的“寬肩膀”,扛起高質量發展的重任,在新時代的征程上,書寫石家河的嶄新篇章。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