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大型紀錄片《尋古中國·陶之路》播出 天門石家河出土的筒形陶器驚現(xiàn)熒屏
9月26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CCTV-1)22:30檔,《尋古中國·陶之路》第三集《陶潤華夏》播出,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石家河筒形陶器驚現(xiàn)熒屏。
這件石家河筒形陶器,陳列于國博《古代中國》常設展廳“原始信仰與原始藝術的發(fā)展”展柜,與“人面魚紋彩陶盆”是“同窗”。前去觀看的大多被“人面魚紋彩陶盆”吸引,一般很少有人關注到其右邊這件文物,看上去器型拙樸、胎質(zhì)粗糙、其貌不揚的這位“同窗”,其實“大”有來頭,國博《古代中國》展廳這樣介紹:筒形陶器,屈家?guī)X文化(約公元前3000年-前2500年),1987年湖北天門鄧家灣出土,筒形陶器出土時多相互套接,排列成不同的形式,與當時的宗教活動相關。
天門石家河鄧家灣遺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遺存主要屬于屈家?guī)X文化晚期和石家河文化。石家河筒形陶器是該展柜中體量最大的,紅陶質(zhì)地,上細下粗,呈塔狀,通體長近1米,周身22圈繩紋整齊排列,一端有內(nèi)縮套接口,口徑約30cm,另一端口徑約50cm。內(nèi)壁有“天鄧M11”白色字樣出土編號及“中國歷史博物館 總717 K10349”國博館藏標簽。天門市博物館也有同款展陳。國博《古代中國》展廳中還有一件與筒形陶器同時期出土的石家河陶狗,陳列于“家畜飼養(yǎng)”展柜中,因其小而不起眼,更是常被觀眾匆匆略過。
中華大地是世界上最早發(fā)明陶器的地區(qū)之一。考古證據(jù)表明,石家河人在距今6000年前就開始燒制陶器,除了生活用具外,也開始出現(xiàn)陶塑等藝術作品。這些陶器,每一件都是時間的低語,講述著遠古的故事。石家河遺址出土的陶器以泥質(zhì)紅陶為載體,經(jīng)由匠人靈巧的雙手,或捏或塑,幻化出形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的人物與生靈。目前發(fā)現(xiàn)的石家河文化陶塑以上萬件計,涵蓋陶人和小動物,傳遞出質(zhì)樸而純粹的美。
四集紀錄片《尋古中國·陶之路》以陶器這一古老而獨特的文化載體為線索,依托考古發(fā)現(xiàn)與多學科研究成果,系統(tǒng)梳理中國陶器從誕生、發(fā)展到成熟的歷程,展現(xiàn)中華先民訴諸陶器之上的實用、美學、禮制等多重追求,多角度解碼陶器之中蘊含的中華文明基因,帶領觀眾共赴一場跨越時空的尋陶之旅。
“古代中國”展廳中的筒形陶器、陶狗與“中國古代玉器”展廳中的鳳形佩(“中華第一鳳”),為目前所見國家博物館收藏展陳的天門石家河遺址出土的三件文物。去北京一定要去國博看看(需提前網(wǎng)上預約,免費參觀),更勿忘打卡咱們的“石家河文化三寶”。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