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探方到文明:石家河遺址發掘親歷與史前文明探尋”——石家河鎮舉辦第三十一期“行遠學堂”培訓班
為深入貫徹落實市委“干部素質提升年”工作部署,全方位提升干部隊伍綜合素養,同時,提前為石家河遺址博物館建成后的接待工作做好準備,切實增強鎮、村年輕干部的講解水平,10月23日晚,石家河鎮第三十一期“行遠學堂”培訓班開課,培訓主題為“從探方到文明:石家河遺址發掘親歷與史前文明探尋”。
本次課程特別邀請了石家河鎮土城村原黨支部書記劉劍剛擔任主講人,他不僅是石家河遺址發掘歷程的親身見證者,更是石家河遺址的資深講解專家。培訓圍繞石家河遺址的考古發掘進程展開,深入剖析了這座長江流域首個“城市文明”實體的興起與發展脈絡。
課堂上,劉劍剛借助遺址地圖,為學員解碼石家河時空框架:從譚家嶺早期城址到石家河古城,再到印信臺祭祀區、三房灣制陶作坊,這是“城市文明”形成的標志。他以稻作文化為線索,揭示“城市文明”誕生邏輯。7000年前,石家河先民培育出稻米,農業生產積累的社會財富推動了城市形成,防御需求則促進了工程技術的突破,城池防御體系最終形成內城垣、環壕、外郭城三重城防。陶器演變也反映著發展:早期釜、罐用于煮飯儲糧;聚落擴大后,陶甑(蒸具)、彩陶碗體現飲食精細化和品質化;陶杯則與飲酒、祭祀禮儀緊密相關。談及石家河玉器,劉劍剛通過原料透閃石玉(新疆和田玉)的跨流域互動,講述部族壯大史。傳說史前石家河常遭洪水,大巫借印信臺(“長江流域最大史前祭祀場”)召集民眾祭祀,以鳳凰為精神圖騰召集其他部族,最多時81個部落聚集于此,其中西北部落帶來玉石。最后,話題轉向文明沖突與融合。通過共同祭祀,石家河所在的三苗族群力量壯大,但約3700年前,因部落擴張失序及南北方體質差異,被大禹擊敗,夏朝建立。長江文明雖未直接載入史冊,但其龍鳳圖騰、刻劃符號融入華夏文化,成為象形文字重要源頭,印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脈絡。
此次培訓中,劉劍剛以生動鮮活的講解,巧妙地將傳說故事融入石家河的史前發展脈絡之中,串聯起了石家河發展的傳奇歷程,讓年輕干部對石家河遺址知識有了更透徹的了解。石家河鎮宣傳委員余毅在總結時感慨道:“石家河的故事,是長江文明從萌芽走向繁榮的生動縮影。我們將以本次培訓為新起點,在石家河遺址博物館即將建成之際,把石家河的精彩故事講給更多人聽,讓石家河文化綻放璀璨光芒。”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