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門市冬季水產養殖管理指南
為保障我市水產安全越冬、降低死亡率、穩定水產品供應,結合我市養殖實際需求,制定本管理指南,涵蓋預警防范、環境調控、苗種養護、投喂管理、病害防控等核心環節,為養殖主體提供科學實操依據。
一、預警防范:筑牢冬季養殖安全防線
(一)密切關注天氣預警
高度重視低溫寒潮、雨雪冰凍等極端天氣影響,實時跟蹤氣象信息,提前制定應急方案,增強風險防范意識,避免突發災害導致設施損毀或魚類傷亡。
(二)加固檢修設施設備
加固池塘堤壩、工廠化養殖車間、網箱等設施,防止大風、凍雨引發垮塌;修繕水、電基礎設施,重點檢修發電機、增氧機、保溫加熱設備,確保斷電、斷氧時能及時補供;給投餌機、養殖水管加裝保溫套或包裹塑料膜,防止水管凍裂;有條件的養殖場可搭建溫棚或用塑料布封閉池塘,提升水體保溫能力。同時建立值班制度,早晚巡查設施運行狀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置并上報。
(三)儲備應急物資
提前備足優質飼料、增氧劑、燃料、水產用消毒劑(如含氯石灰、二氧化氯)、消毒設備及搶險工具,確保極端天氣下能快速應對,減少養殖損失。
二、環境調控:打造適宜越冬生存環境
(一)科學調控水位與溫度
冬季池塘水位直接影響魚類生存,水溫15-20℃時逐步加水,主養草魚、黃顙魚、斑點叉尾鮰的池塘水位需達150cm以上,小龍蝦育苗稻田水位提至45~60cm,豆蟹塘水位不低于120cm,甲魚塘水位保證80cm左右,通過提高水位減緩水溫下降速度,避免魚類凍傷。低溫雨雪天氣禁止臨時加水,防止魚體產生強應激反應。
此外,可通過多種方式防凍增溫:黃鱔網箱養殖池塘北邊打樁或堆放200cm高稻草稈抵擋北風;甲魚塘四角堆放稻草垛,在魚池投放水草,為魚類提供取暖場所;晴天午后將淺水區日曬升溫的新水注入魚塘,提升水體溫度。
(二)精細化水質管理
定期檢測溶氧、pH值、氨氮、亞硝酸鹽等指標,確保溶氧≥5mg/L、pH值7-8.5、透明度40~50厘米,早發現問題早干預。強冷空氣來襲前,提前開啟增氧機促進水層交換,定期使用改底產品降解有機物、氨氮等有害物質,防止藻類大量死亡引發水質惡化。
維持水體適宜肥度至關重要,水體清瘦、透明度大時,晴好天氣補碳源、磷或潑灑小球藻、硅藻培育浮游生物;藻類過多則用消毒劑適度消殺。同時監測浮游動物數量,輪蟲、劍水蚤過量時全池潑灑水產用敵百蟲溶液,避免其耗氧導致魚類缺氧。
冰封水體管理需格外注意:及時破冰并鑿設通氣孔,定期攪動防止復凍;掃除冰面積雪與烏冰,小池全部掃凈,大池按南北走向“隔1米掃1米”,保證明冰透光性,保障浮游藻類光合作用產氧。禁止在越冬池滑冰、冰下捕撈,避免魚類受驚消耗體力、增加耗氧量。
三、苗種與投喂:夯實魚類越冬體質基礎
(一)苗種放養與養護
為規避春季魚瘟,盡量避免苗種冬放,推薦秋放或春放。放苗前需清淤(老塘底泥翻耕10~15cm)、修整池塘,用含氯石灰或生石灰(100~150kg/畝)消毒;選擇體表無損傷、活力強、經檢測無特定病原的苗種,放苗前加水肥水,培育適口餌料生物。冬季水溫低,苗種入池后不立即消毒,可潑灑維生素類獸藥、大黃五倍子散或膽汁酸增強體質,后續適時補肥維持水質。
(二)科學投喂
水溫0℃-4℃時魚類代謝停滯,嚴禁投喂,避免積食污染水質,春季融冰后盡早投喂易消化優質飼料,幫助魚類恢復體力。
魚類仍可攝食的池塘,選擇晴好中午少量投喂優質飼料,按存塘魚重0.1%~0.3%投喂,飼料中添加多維、乳酸菌或保肝護腸制劑;春季放養豆蟹的池塘,水溫回升至10℃時2~3天投喂一次,投喂量為魚體重2%~3%,添加抗應激硬殼類制劑,水溫低于7℃時停喂,既保證營養又避免浪費。
四、病害防控:降低越冬發病風險
(一)做好消毒處理
清塘消毒需徹底,已出魚池塘用含氯石灰或三氯異腈脲酸粉消毒,水泥池、地膜塘先清洗泥污、撈出死魚蝦再消毒;拉網、并塘、轉運時動作輕柔,避免魚類受傷,操作后用二氧化氯、碘制劑或植物精油消毒,促進傷口愈合。
(二)強化監測與治療
堅持每日巡塘,通過塘邊觀察或鑿冰眼查看魚類活動,發現病魚及時診斷,依據《水產養殖用藥明白紙》精準用藥。發生魚類死亡時,立即撈出掩埋并全池消毒(生石灰、漂白粉均可),病害暴發及時上報。冬季低溫易引發水霉病、小瓜蟲病、赤皮病,寒潮后晴暖天氣用復方甲霜靈粉、二氧化氯等消毒水體,保持水質穩定,減少病害發生。
越冬前并池時,可在水溫10℃左右拉網鍛煉魚類,增強其抗寒抗應激能力,為安全越冬提供保障。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附件: